糖心vlog下载链接:糖心淑女第二章-讲武谈兵|代价与收获:从伊朗改装无人机航母看“民船参军”
近日,伊朗自主改装的“沙希德·巴盖里”号无人机航母正式交付伊朗伊斯兰革命卫队海军舰队。该舰以韩国建造的满载排水量约4万吨的“佩拉林”号集装箱船为基础,通过加装飞行甲板、改造船体以及船楼发展而来。其实,在世界海军史上,将大吨位民船改造为作战舰只的做法早已是屡见不鲜。那么,“民船参军”有何优势?又有何代价?
![](https://imgpai.thepaper.cn/newpai/image/1739362322223_W6fmBe_1739362790702.pn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24)
伊朗“沙希德·巴盖里”号无人机航母。
“自由轮”与护航航母
早在20世纪早期各国开始探索航母设计建造的时代,最常用的做法就是利用各种民船加装直通飞行甲板以及其他相关设备,改造为可以搭载固定翼飞机起降的轻型航母。比如,英国皇家海军在1918年以“卡吉士”号邮轮为基础,改造为世界上第一艘拥有直通飞行甲板的航空母舰“百眼巨人”号;而美国海军在1919年以“朱比特”号运煤船为基础,改造为其历史上第一艘航空母舰“兰利”号。在积累一定的经验和技术之后,各国海军才开始全新设计建造航母,比如英国的“竞技神”号以及日本的“凤翔”号。
![](https://imgpai.thepaper.cn/newpai/image/1739362261849_cj7RjY_1739362790736.pn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24)
“百眼巨人”号由“卡吉士”号邮轮改造而来。
而且,到了二战中后期,逐渐走向末路的轴心国们也不得不以民船为基础改造为航母。比如,日本以两艘大型高速客轮为基础,改造为标准排水量达2.6万吨的“飞鹰”号和“隼鹰”号航母。意大利也分别在1941年和1942年将“罗马”号客轮和“奥古斯都”号客轮改造为航母。但是,还没有等到这两艘航母完工,推翻了墨索里尼统治的意大利政府就在1943年9月向盟军投降了。
不过,说到二战时期最为著名的“民船参军”的例子,当属“自由轮”与“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自由轮”是美国以英国汤普森型货轮为模板发展而来的万吨级货轮,根据不同用途可以分为人员运输船、坦克运输船、油船、运兵船和飞机运输船等分支型号。该型船满载排水量14474吨,可以满载9300~10500吨货物,成为跨越大西洋,从美国向英国以及苏联运输各类武器装备、弹药以及人员的重要载具。
虽然该型船的最高航速只有11.5节,但是依靠庞大的数量以及创造纪录的生产速度,成为盟军能够赢得欧洲战场胜利的关键因素之一。“自由轮”中生产速度最快的一艘“罗伯特皮尔里”号从铺设龙骨到下水只用了4天15小时零29秒,即使以今天的标准衡量也是一个奇迹了。从1941年到1945年,全美18个船坞总共生产了2751艘“自由轮”。到二战结束后,在战争中幸存的“自由轮”又恢复了民船的身份,拆除了各型舰炮和机枪,被大量出售给其他国家,有一些甚至一直到2000年以后还在海上航行。
相比“自由轮”,护航航母的改装幅度则要大得多,也更加复杂。在1940年大西洋海战爆发后,出于为货轮护航的需要,英国向美国求购可以利用民船改装的轻型护航航母。为此,美国以C3-S-A1型货轮为基础,改装出了44艘“博格”级轻型护航航母,其中24艘租借给英国使用。此外,美国还利用排水量更大的T-2型标准油船,改装出了满载排水量超过2万吨的“桑加蒙”级护航航母。而最为成功、建造数量最多的当属以“自由轮”为基础改装的50艘“卡萨布兰卡”级护航航母。这些满载排水量只有1万至2万吨的轻型护航航母虽然在载机数量、装甲防护、自卫火力等方面无法与4万吨级的舰队航母相比,但是也为欧洲战场以及太平洋战场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https://imgpai.thepaper.cn/newpai/image/1739362493235_1kbnmE_1739362790734.pn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24)
“博格”级轻型护航航母可执行护航、反潜和对地攻击等任务。
“大西洋运输者”号的悲歌
二战结束后,各国之间再也没有爆发类似太平洋战争中那样舰队之间的大规模海战。不过,各军事强国海军也并没有放弃在紧急情况下征用民船为作战行动服务的准备。在冷战时期规模最大的海战——马岛战争中,英国皇家海军就为其他国家在战时征用民船参军做出了“教科书式的操作”。在1982年4月2日阿根廷武力收复马岛后,英国政府在组织特混舰队编组出征的同时,就在4月4日发布了商船动员令。
当时,位于世界各地的65艘英国商船被英国政府通知征用,类型包括油船、客轮、货船、远洋拖轮、集装箱船、滚装船和补给修理船等,总吨位超过67万吨。经过改装,这些民船摇身一变成为了飞机运载船、运兵船、扫雷艇、修理船以及医院船等军用船只。在整个马岛战争期间,这些改装民船为英国特混舰队运送了9000余名士兵、96架各型直升机以及固定翼战斗机,还包括10万吨作战物资、后勤给养以及42万吨燃料,并且担负了大量补给、维修甚至扫雷任务。
当然,在马岛战争中最为悲壮、同时也是被全世界所熟知的参军民船,当属“大西洋运送者”号滚装通用货轮。该船排水量1.5万吨,英国利用9天时间将其改造为飞机运载船,甚至还在前部甲板上特别加装了可用于“海鹞”战斗机垂直起降的飞行平台。4月25日,“大西洋运送者”号满载8架“海鹞”战斗机、6架“鹞”GR.3攻击机、6架“威塞克斯”直升机、4架“支奴干”直升机以及大量弹药、燃油、物资,启航向马岛海域进发。5月19日,“大西洋运送者”号与英国皇家海军特混舰队会合,8架“海鹞”战斗机和6架“鹞”GR.3攻击机起飞转移到“竞技神”号和“无敌”号两艘航母上,余下的直升机则留在船上。
![](https://imgpai.thepaper.cn/newpai/image/1739362573348_dnFRC4_1739362790728.pn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1024)
经过改造的“大西洋运送者”号,搭载了多架“海鹞”垂直起降战机和直升机。“民船参军”的最大优势就是在最短的时间以较低成本让军队获得额外的作战力量以及物资支持。
阿根廷空军在5月25日的“国庆日”向英国皇家海军特混舰队发动突袭,目标直指“无敌”号航母。结果,阿根廷空军“超军旗”攻击机发射的2枚“飞鱼”空舰导弹在受到大量金属箔条干扰后,重新锁定了雷达反射特征最强的“大西洋运送者”号,命中其左舷。“大西洋运送者”号被导弹击中后发生惊人的爆炸并燃起大火,最终在苦苦挣扎了三天后,带着未能及时起飞的8架直升机以及包括船长在内的9名死亡人员沉入了冰冷的大西洋。
事实上,“大西洋运送者”号的悲剧恰恰证明了民船面对反舰导弹这类高毁伤性制导武器的脆弱性。民船在船体结构布局以及水密舱设计上并没有考虑被导弹击中时的抗毁伤能力,不具备任何装甲防护,同时损管设施也远不如军舰完备。所以,一旦被击中,“大西洋运送者”号这类大吨位民船就很难逃脱葬身海底的命运。
未来民船改装军舰的发展前景
伊朗“沙希德·巴盖里”号无人机航母的原型——“佩拉林”号与“大西洋运送者”号都属于以运输大量集装箱为主的滚装通用货轮。只不过“沙希德·巴盖里”号的改装幅度更大,通常航母应具备的起飞甲板、降落甲板、升降机等等都一应俱全,甚至还安装了拦阻索。不过,“沙希德·巴盖里”号无人机航母并不能算是民船改装军舰的成功例子,稍微了解现代航母设计的读者都可以找到其非常明显的种种致命缺陷,比如:斜角甲板下方无船体外飘支撑,强度堪忧;原有货轮巨大的船楼依然保留,会形成较大的迎面紊流,不利于舰载机起飞;用于降落的斜角甲板与船楼距离太近,增加舰载机降落时发生事故的概率,等等。对于造船工业本来就不算很发达的伊朗来说,“沙希德·巴盖里”号无人机航母这种充满了“手工耿式”粗糙风格的改装设计,也许真的已经是其工业实力的极限了。
事实上,对于未来民船军用的发展趋势来说,一是在初始设计时考虑运输重型装备以及人员、物资的需求,担负后勤保障等任务。从民船本身的设计来说,在当今各类先进反舰武器面前的生存力确实非常堪忧,已经不再适合改装为作战舰只了。另一方面,某些军用后勤保障舰只也可以在设计以及建造环节更多吸收民船设计,以便进一步降低成本。